五台山神舟旅行社佛之旅欢迎您     
忻州市五台山神舟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L-SX00400
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攻略

喇嘛宫之称的五台山黄庙首府菩萨顶

时间:2021/7/14 13:44:47 作者:张春晓
0
相关线路推荐
摘要:

       菩萨顶是坐落在五台山台怀镇寺庙群灵鹫峰顶上《真容院》的民间俗称,这样称呼是因为菩萨顶是诸多佛经记载的文殊菩萨与其眷属讲经并居住的处所。菩萨顶在北魏称文殊院,唐代皇帝赐额《真容院》,而菩萨顶的民间俗称却一直沿用至今。

       由景区主公路往北明清街北端附近远眺菩萨顶,布达拉宫似的菩萨顶好似头戴金碧辉煌的华冠端然而坐,它同台怀腹地的大白塔互为辉映,不仅成为五台山佛教圣地的象征,而且还展示了青黄两庙并存的文化特色。这座历史悠久、建筑宏富的古刹,就是黄庙的首府,昔为“五大禅处”之一,且规模最大最为完整的一座喇嘛寺院。明朝高僧秋崖有诗云:

         古今皇帝敕,寺启鹫峰头。

         客喜松间屋,僧栖云外楼。

         群山皆北向,二水自南流。

         名字闻天竺,神僧荷锡游。

       

      我们看到的菩萨顶坐落在海拔1800米的中台龙头之上,左为青龙山(即东台),右为白虎山(即西台),北台叶斗峰为靠山。北魏太和五年,笃信佛教的魏孝文帝驾幸于此,一眼就看准了这处天造地设的灵山宝地,便下令环匝建十二院。因灵鹫峰为文殊住处,文殊常在峰巅化现(称为化现台),故峰巅所建寺院名为文殊真容院,成为北魏王朝在五台山最早的皇家道场,且“岁时香火,遣官进修”。

      我在这里给大家讲讲菩萨顶被称为《真容院》的来历。唐朝时,五台山高僧法云再修,并塑文殊真容像,诸帝每年敕予该寺许多宝物,又成了唐朝的镇国道场。至宋朝,太宗、真宗、仁宗三代皇帝对菩萨顶尤为礼遇,太宗敕送该寺金泥书经一藏,造金铜文殊,令每岁度僧50人。真宗敕建重阁13间,赐额奉真阁,遂使该寺成了五台山诸寺之首。因此,日本成寻一行八僧来华学法,神宗即批准入住该寺。

      自诩为“文殊眷属”的宰相张商英,曾于元祐三年一年中三上真容院,礼拜大圣真容,将自塑泥像安放殿中,使菩萨顶达到了空前的隆盛。明永乐九年,菩萨顶改建为大文殊寺,成化、万历年间再行扩建,成为五台山的一处显赫的大刹。

      清朝,是菩萨顶的极盛时期,大清的几代皇帝“兴黄教而安边”,对菩萨顶宠遇极隆,菩萨顶迎来了一次历史性的大变革,最终由一座历史悠久的汉传佛教寺庙,变成了黄教的领袖寺庙。当时的开国君主清世祖于顺治十六年,诏阿王老藏至菩萨顶总理番汉事务,使菩萨顶成了汉藏佛教的首府。康熙二十二年,清圣祖敕封阿王老藏为“清凉老人”,为便于皇帝朝台和蒙古王公瞻仰(融洽民族关系),圣祖于康熙二十三年,又敕令在菩萨顶前后门设立永镇派兵守卫。后又敕帑金令老藏丹贝和老藏丹巴,按皇家宫室形制对菩萨顶大加修缮。据说,这一次修建,大殿全部用黄琉璃瓦覆顶,前至山门,中经牌楼,直到后院,重楼杰阁,曲径相连,共有33院(0.5公里多长),直通到慈福寺。

      康熙三十七年,圣祖又敕封老藏丹巴为“清修禅师”,提督五台山番汉大喇嘛,并赐银印、提督印、斩杀剑,并令山西全省向菩萨顶进供钱粮。康熙四十四年,又将五台山的罗睺寺、寿宁寺、三泉寺、玉花池、七佛寺、金刚窟、善财洞、普庵寺、台麓寺、涌泉寺10座青庙改为黄庙,由菩萨顶直接管辖。其间,康熙五次朝台,乾隆六度巡山,两位皇帝又多在菩萨顶住宿,拈香礼佛,作诗题匾,恩赐经像金银,给这座寺庙留下了多处珍贵的印迹。乾隆时,不仅重葺了寺宇,还在菩萨顶侧构建了行宫。

      清帝对菩萨顶种种优厚的礼遇(这在中国佛教历史上也是空前绝后的),使这座皇家寺院在五台山成为至高无上的尊贵象征。而黄教的象征,又给这座寺庙涂上了浓重的藏传佛教色彩,最终形成五台山的一处藏、汉、蒙、满、土各民族僧人理想的修习之所,被人们誉为汉地的“布达拉宫”。菩萨顶高踞灵鹫峰巅,周围群山环抱,脚下曲水环流,金壁辉煌的殿宇染绿惹艳,在云雪雨雾中幻出万种风情,是五台山的一处收尽山色之美的寺宇。

      菩萨顶这处寺宇占地9160平方米,有殿堂房舍121间,主要建筑有108级石阶和牌楼,峰巅横列三院,中院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文殊殿和后面的铜锅院。两侧还有配殿并东西禅房等数个院落,构筑的气派显赫。第一道景观,就是寺前天梯般的108级石台阶。登上这108级石阶,就等于把人生的108种烦恼踩在了脚下。一阶阶登临而上,如同徐徐向天界花宫升腾。待上到顶部,眼前一面灿然夺目的大牌楼,四柱三门,七个楼檐,彩饰绚丽,构筑高华,中有康熙御笔“灵峰胜境”,檐上琉璃闪闪烁烁,檐下斗拱如花如织。这是五台山最大且品级最高的一座木牌楼。牌楼之后,旗杆比高,石狮雄睨,铺派得自是不同凡响。若在这“人天相接处”向下俯望,但见殿宇鳞次栉比,周围群山逶迤,绿树青松簇簇,一幅宏大美丽的佛国图画就在眼前,那一种美妙的色彩旋流,际天极地的高华气韵,使人心旌摇荡。难怪陈毅曾作诗云:

        本不游五台,迂到时日紧。

        至今有余欢,曾踏菩萨顶。

        

       人们说,五个台顶的山脉就是逶迤盘旋的五条龙,菩萨顶坐落的中台这条龙地位最尊,清朝重修后的菩萨顶活像一条跃跃欲飞的黄龙,那天王殿的两个窗户是龙眼,两座喇嘛白塔是龙耳,两根幡杆是龙角,木牌楼和108级石阶是龙嘴和龙舌。菩萨顶下面是清水河,就是古人说的“龙遇水,好风水”(人们还说,当时的菩萨顶院中还藏着三条小龙。小厨院中的土常常隆起,说有火龙;风水院中的清水池每当太阳升起,水就隐没了,说有水龙;风水院中的清水池每当太阳升起,水就隐没了,说有水龙;僧尼院中老藏丹贝修庙时,从地下刨出一颗西瓜大的土龙蛋,说是有土龙)。菩萨顶造化如此奇特,可说是占了绝好的风光。因此,相传当时大孚灵鹫寺(显通寺)僧人认为高踞龙头的真容院(菩萨顶)占尽了风水,恐于灵鹫寺不利,就借故在通往菩萨顶的交界处修了一道大照壁,以此驱邪避灾,由此留下一个传说。

      这故事说的就是菩萨顶山门前那两个石狮子,其中东边那个石狮子,大张着嘴没有舌头,为什么是这个样子呢?故事说:过去真容院和灵鹫寺僧人共在灵鹫寺斋堂吃斋。一天早上,斋事僧掀开锅一看,刚刚做好满满的一锅粥少了半锅,以后一连几天都是如此。斋事僧一边刷锅一边思考,忽然发现锅台上有兽蹄的爪印。第二天早晨天不亮他煮好满锅粥后,便藏在门背后等待动静。不一会儿,有两头狮子突然蹿进门来,然后跳上锅台,拱去锅盖“腾腾腾”地就吃起来,事后,大家便商议在煮好的粥饭中放上几把快刀。第三天,那两头狮子再次跳上锅台,其中一只伸入锅中只吃一口,便猛地嚎叫起来,接着相继夺门而出跑掉了。几个和尚一看,但见滴滴鲜血落下一地,他们顺着血迹上了菩萨顶,却见一只狮子大张着嘴,却是满口流血,口中的舌头早被锅中的利刀割去了。于是,灵鹫寺为了防止菩萨顶狮子在偷吃粥,便在菩萨顶的山门外建了一道大照壁,至此偷吃粥的事再也没有发生。这个故事虽小,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五台山佛教宗派的历史碰撞,并在碰撞中融合发展走向诸宗竞秀的繁荣。

       

      菩萨顶的山门为券洞式,上置“敕建真容院”匾额。山门外阶下左右各有一个藏式覆钵式白塔,两塔之间的石雕栏杆踏道中,为雕刻精致的“九龙戏水”陛道。山门之内不远,左、右钟鼓楼并峙,中为天王殿,构筑得精致工巧,铺派得落落大方,显示了皇家寺庙独有的排场。然而这一处尊贵的地方,早年却任由一个鲁莽的和尚横冲直撞。于是这里也有了一个传说,说宋朝时候,鲁智深打死镇关西,由代州雁门县的赵员外推荐,来大文殊寺当了七个月和尚。但是,这个号称“花和尚”的鲁智深出家后,仍不改恶习,经常贪恋酒肉。一次,在台怀酒肆吃得烂醉,摇摇晃晃上得山来,竟把四大天王打折捣烂,又大闹僧堂,打伤许多僧众,把一个佛门净地搅得一塌糊涂。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智真方丈才遣送他到了东京(河南开封)的大相国寺。鲁智深这个在寺院里不受欢迎的人物,在明间却受到了偏爱,因此五台山留下了千古不衰的佳话。穿过山门,就进入菩萨顶殿院。

      第一层殿宇就是所有寺院都会有的天王殿,大部分庙宇都是门殿合一,菩萨顶的山门和天王殿是各自分开的,天王殿正面大肚弥勒佛笑脸迎客,背后韦陀护法天神威武而立,注视着对面大雄宝殿的释迦摩尼佛主,护卫者佛主的安全。四大天王分列两侧。

      菩萨顶的大雄宝殿院中,有两株虬枝盘曲的古松摇荫落碧,遮蔽了大半个殿院,同园中康熙、乾隆、嘉庆三通御制石碑,一齐把一个古刹铺陈得深幽雅谧。这种景象,不由叫人生发出一种思古之幽情。昔日“真容院”的气息似乎已被千余年的山风荡去,代之而来的却是帝王深宫一般的豪华。首先是那位痴心不泯的“痴道人”顺治,他一心吵闹着要来五台山出家,一眼就把菩萨顶当做了他理想的栖息之所,曾派遣阿王老藏到菩萨顶总理番汉事务,实则是他来五台山当和尚做准备。可到头来只能带着他永久的梦幻静静的躺在河北孝陵。这是一段迫使人伤感的历史。此后,有他的母亲孝庄文皇后教导成人的康熙,却成了中国帝王中的一位盛世明君,他对用长城抵御外侮嗤之以鼻,却能理智地善待佛教,使菩萨顶成了他用于边防安宁的一个重要枢纽。接下来的乾隆皇帝,好佛而绳武先祖,就在菩萨顶的殿院中,多次举办祈愿大法会,还把陪他的三世漳嘉拉到自己的身旁,两人同坐一个宝座,其尊崇黄教和喇嘛可见一斑。因此在他的手上,菩萨顶和五台山的黄教达到空前的兴盛。清朝的第五位皇帝嘉庆,据说是一个勤俭节约的皇帝,但在朝台时整整准备了一年,修葺了五台山的寺庙和道路,也着意风光了那么一回。他在菩萨顶礼拜真容文殊,还赏赐该寺三千金,可在以后,就给清帝朝台划上了一个不声不响的句号。一个寺庙数通石碑,就把大清朝的历史显现得如此真切。

       菩萨顶的大雄宝殿,单檐歇山顶,四出廊,黄琉璃瓦盖顶,前置重檐报夏,石砌束腰须弥座为殿基,品级可谓高贵,建造可谓雍容,展示着当时皇家寺庙的显赫。殿中塑制的横三世佛,释迦穆尼居中,阿弥陀佛居右,药师佛居左。清朝特兴黄教,故三世佛前供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始人宗咯巴,左右是他的两位大弟子贾曹杰和克珠杰。宗咯巴大师像是按照本人形象塑制,目光炯炯,颇有神采,展示了西藏一代佛尊的智慧和豁达。殿中幡幔高悬,经案、鼓磐、法器罗列有序,洋溢着浓重的藏传佛教色彩,红衣整肃的喇嘛们就在这里举行重大的佛事活动。

      大雄宝殿之西得配殿中,除供一尊端坐莲台的执剑文殊,左臂上的剑已被来此的十三世达赖喇嘛摘去,他是不忍看到文殊带箭的这个模样,然而哪一个流传着的故事却历久不衰。相传在唐朝时,驻守雁门的太守李靖,当巡猎至北台和中台之间时,却见一对澡池中一个光头和尚正抱着一个赤身的妙龄女子戏耍,李靖于是大怒,弦响箭发,照着那和尚就是一箭。忽然间,只见一对男女划着一团轻烟袅袅飞去,李靖紧紧追赶,但见一路血迹点点,直滴到菩萨顶西殿的台阶上。李靖进殿一看,不禁大吃一惊,文殊左肩上正式他射的那支箭。

      原来李靖因幼时家境贫寒,入寺当了和尚,但他看到当时红墙之内道风堕落,心中种下怨恨,发誓有朝一日出人头地,定将寺庙统统铲除。李靖后来当了太守,据说正逢崇道抑佛,拆寺逐尼倍加奋勇,不料今日撞见大圣,化作阴阳双修身相。李靖从小通宵佛理,想到菩萨原是着意点化自己,不由愧悔交加,就是一头跪倒在文殊像前,痛哭忏悔罪过,发誓今后护持庄严道场。后来他请回被逐僧尼,重新寺庙,使五台山佛教很快恢复了繁荣景象。

       大雄宝殿院的东配殿中,塑有藏传佛教的五大金刚,分别是头戴骷髅璎珞,为观音化身的法王金刚,大自在天化身的六臂大黑王金刚,文殊菩萨化身的大威德金刚:还有原为印度女神、佛教收为大功德天的吉祥天母以及“白鼠护法”四大天王之一的毗沙门。这几尊密宗塑像面目狰狞,造型古怪,韵韵味独特。其共同的特点是以威猛的形象教化众生。其中的大威德为格鲁派密宗所修本尊之一,五台山高僧能海入藏,就学的了大威德全套秘法。

      这尊大威德文殊法相,9头、2角、34臂、16足,呈牛首人身,脚踩人兽,为文殊降魔示现的教令轮身,展示了大愤怒大胜利的英勇气概。至于它呈示的双身相,即中二手抱明妃罗浪杂娃,也有种种解释,有一种是说男的代表方法,女的代表智慧,表示阴阳和合,圆满具足,智慧双成,理智不二。总之,藏密塑像种种局部形象的展示,都赋予了深刻的佛教象征含义,但也并不是说形象本身就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许多藏密塑像造型夸张,面目怪诞,具有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神秘的韵味。铸造得也十分精致,是我国民族文化中一枝丰艳的奇葩。

      大雄宝殿之后,是五台山有名的滴水文殊大殿,也是传说中文殊菩萨显真容之处,宋代的三位皇帝和张商英,就拜倒在殿中的真容文殊像前。相传,这座菩萨顶最大的殿堂,在唐时由高僧法云(雁门人,赵氏子)和尚重建,是他在殿中首塑了真容文殊像,留下了一个神妙离奇的故事传说。

       故事说,这法云原本是大华严寺中的一个笨和尚,他12岁出家,整整当了20年和尚,连几句简单的经文都都不知道,人们后来就干脆叫他“牛”(故也称牛云)。法云为此非常着急,到处寻找文殊菩萨。一次,当他走到东台时,见到一位老人怀里抱着一团雪打坐,法云就急急上前问道:“文殊在什么地方?”老人说:“你问这有什么用?”法云说:“我生的笨,求他开示。”老人说:“这与你的前生有关,你还是不要找他了。”法云听了这话,真是痛苦极了,便不顾一切地向北台走去,冷不丁被卷来的一股风雪扑倒在地。朦胧中,法云眼前有出现了那位老人,只见老人对他说:“您还是找文殊么?”发云说:“我就是死也要找文殊。”老人说:“既然如此,我就告诉你吧,因为你前生过分贪心,故你已经入了牛类,你过来,我给你看看。”老人说着,就拿出一个如意钩来,然后从法云的口中探入,勾出他的心脏来,法云看了,果真是紫黑一团牛心。老人便把他的心肝五脏一件件勾出,然后就在天海中清洗了,又揪一朵白云擦干净,然后再一件件给他安放进去。法云在恍惚之间,一觉醒来,眼前不见了老人,原来自己是在一个梦中。只是顿时觉得心里异常明亮,从此读经,竟是一目十行,很快成了五台山的一位高僧。

       法云后来到菩萨顶当了主持,景云二年(711),他将大文殊殿拆葺得焕然生彩,只缺殿中的文殊塑像。这时,有一塑师安生应召而来,他按照自己心目想像的文殊菩萨形象,先后塑了七次,却是“七塑七裂”。安生便问法云文殊是何形象,法云只是默然不答。那天晚上,法云便叫安生随他进殿,在大殿正中焚香诵经。过了一会儿,安生便见蓝色灯花中显出了文殊真容,便急忙照着塑制起来,这灯花中的文殊显了72次,安生每有所疑,便回头观看(有的故事则说,文殊在空中现出真容,安生照着塑的)。安生塑好文殊后,觉得容光焕发,端丽无比,简直像真的一样,一时心中感动,便跪在像前说:“我愿劫劫常常为文殊弟子。”安生说完,竟溘然跪化,随愿而去。法云、安生塑的这尊文殊,就是五台山独一无二的真容文殊,故大殿也叫真容文殊殿。又过了100多年,日本圆仁至此瞻礼,见骑狮真容文殊端丽无比,身上还披着一领御赐袈裟,说是每显灵瑞。

      真容殿在清朝,仿照故宫的样式进行了修建,为单檐四阿顶、四出廊式,殿顶金碧辉煌,斗拱密致华丽,束腰殿基上有1米多高的汉白玉栏杆,殿前有踏道,豪华尊贵的气派中不失庄重雅丽,是一座典型的宫殿式建筑。这座殿堂,也就是五台山有名的滴水殿。殿檐下石栏杆、踏阶、石板的突起处,满布密密小孔,有如碎细蜂窝。此皆因大殿常年滴水所致。原来昔时,这座殿堂不论春夏秋,阴晴天,殿檐水滴时时滴嗒有声,故天长地久,阶石突起如花,引得不少信士争相瞻礼,说是文殊显灵,恩赐甘露,这真是“檐飞花雨阶前落,地吐莲花石上生”。其实滴水原因,主要是建筑时,在前檐处留了储水坑。20世纪80年代对殿顶进行了一次维修,滴水现象已大为减少。

       文殊殿中供奉的“三大士”密教塑像,为康熙皇帝赠送,中间一尊较大的为文殊菩萨,左右分别为普贤和观音,这一陈置格局,是唐代宗李豫钦定的。三像腰肢纤细,蓄思含情,中尊文殊似有所思又不露痕迹,略有动感又不失庄重,展现出一种高妙的思索,透射出一种复杂的内在情感,表达了入世菩萨牵挂众生的崇高情怀。文殊菩萨是密教的奠基人,又是般若智慧的化身,很为藏地人民崇奉。西藏传说,黄教祖师宗客巴,就是文殊菩萨的化身。

         我们刚才看到的大文殊滴水殿所供这尊文殊菩萨,是文殊菩萨在五台山显圣最早的地方,正是最具加持力的文殊菩萨之一!好多居士、学子都把在这里礼拜菩萨、供养菩萨,并在寺内做祈福牌位看成最殊胜、福慧增长的加持地!您也可以为自己家人虔诚祈福,当然还可以在供僧后请师父为自己及家人做吉祥佛事。。。。。皇家寺庙的加持力自然是非同小可。

        文殊殿前的石牌坊,阴刻四个大字“五台圣境”为康熙皇帝亲笔御赐。在五台山属于见多不怪啦。

       从文殊殿后侧旁门进入后院,即为札萨克大堪布名咒塔殿,前立两尊塑像,就是“清凉老人”阿王老藏和老藏丹巴。其后的20座银质藏式舍利塔,分别代表20位大喇嘛。菩萨顶的大喇嘛,由西藏达赖喇嘛选派,清廷敕封,自阿王老藏总理番汉和老藏丹巴提督五台山番汉大喇嘛起,到1937年止,一共传了23位。这些喇嘛中的阿王老藏和老藏丹巴,为五台山番汉兼通、道行卓著的高僧。近代的第20任大喇嘛罗桑巴桑,是一位戒律严明、道德高尚、爱国爱教的名僧。清廷“兴黄教,绥柔蒙藏”的国策,换得了边民200年的安稳平升,菩萨顶的喇嘛们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菩萨顶后的大锅院中,有三口大铜锅。一号锅直径2.04米,高1.15米,为万历二十九年文物,据说这口最大的铜锅,是明朝内部争夺帝位,“太子党”为博得人心,在台山大兴佛教的产物。二号铜锅直径1.68米,高1.1米。三号铜锅直径1.7米,高1.04米,均为嘉靖年间所铸。还有一口直径1.2米,高0.9米的铁锅。这四口大锅,是每年腊月初八,为纪念释迦摩尼成道日煮粥用的。佛教传说,释迦摩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苦行修道,走遍印度大地寻求人生真谛,当他行到北印度的尼连禅河附近时,又累又饿,酷热难耐,由于身体极度虚弱,倒在地上,其时有一牧羊女见了,便拿出自己的午餐乳糜(即粥),再取甘泉之水,然后一口一口地喂释迦摩尼,释迦摩尼食之觉得甘美异常,于是精神大增,后走在尼连禅河里洗了个澡,坐在菩提树下静坐思维,终于觉悟成佛。后来,为了纪念释迦摩尼十二月初八成道,就把这一天定为成道节(也称腊八节),形成了吃腊八粥的习俗。

      每年的成道节,菩萨顶都要举行大型佛事活动,用大锅做粥供奉佛祖,施舍香客居士。这些大铜锅,还流传着许多饶有趣味的传说,其中的一个故事说:有一年法会结束后,住持安排一个叫通明的和尚去铲锅巴,通明扛着一张犁、牵了两头牛来到锅底,架起犁来就铲,可是锅巴好厚,犁了半天只走了一圈,累得他扑楞一下跌倒睡着了。两天过去了,天上又下起雨来,住持不见通明回来,便和几个僧人赶到大锅前一看,见通明正在半腰的一块锅巴上睡得正香,此时锅里的积水已有三尺深,眼看通明就快要淹死了,大家才慌忙用绳子把他吊起来。通明却揉一揉眼睛说“我还的找几块门扇,搭一座拱桥,把牛牵上来呢!

       

      在菩萨顶的东院,还立有两通乾隆皇帝书写的四棱碑,通高4.81米,四面镌刻蒙、满、藏、汉四种文字,透射出了民族团结融合的平等思想。其中过厅里立的一通,为乾隆五十七三月下旬第六次朝台所写;后院四角亭中一通,为乾隆五十一年三月第五次朝台所写。两通碑均为七言律诗,其笔韵流畅,端庄洒脱,显示了这位帝王的才华,但比之于康熙端严老辣的笔迹,就略嫌缺少骨力气魄。其第五次来山所作诗的最后两句是:“曼殊师利寿无量,宝号贞符我国家。”乾隆皇帝自己解释说:文殊在梵经中称曼殊师利,曼殊的谐音是满珠,而竺兰的宝号,又与我朝“乾隆”年号相符。不言而喻,乾隆皇帝崇奉文殊以怀柔人心,借此已达到国家稳固,天下太平,他还把自己比作文殊菩萨。我们看他第六次来山所作:

      六度重兹到五台,默符天地数中该。

      不期再至却常住,既曰言归底幻来。

      大士如如据莲座,金容永永镇华垓。

      梵宗儒里本无二,七字因缘讵辩才。

     在这首诗中,乾隆皇帝依然念念不忘自己以“圣王之法治天下”的国策大愿,依然悠悠然地陶醉在自己的文治武功中。然而,他也许还不知道,他这位把五台山推向极盛,把“康熙盛世”推向顶峰的帝王,恰恰就在他第五六次朝山的时候,他的盛世江山以急剧向下坡的路上滑落。骄傲、糜腐和封闭,在他的手里以种下了挥之不去的祸患。然而这只是乾隆自己的事,丝毫不影响菩萨顶在民族团结、国家稳定中立下的功勋。

      在菩萨顶的西院有一处两进的小院,就是清朝帝王们朝台住宿的行宫。康熙五次朝台,在此住过四次,乾隆六次朝台,在此住过多次,嘉庆一次朝台,在此住过一次。遥想当年,帝王们在这里起居坐卧,接待官员、喇嘛僧人,是何等的风光满面,轰烈而排场,它为五台山佛教繁荣发出的条条指令,将永远载入史册。这里要说的乾隆这位皇帝朝山时,沿路兴建了许多行宫,五台境内的有三处,据说最大的当数五爷庙前兴建的皇城。皇城的大门名“五朝门”,上书“皇城”,门外有汉白玉石牌楼、石狮一对,还有御路御桥。门内有东西朝房各九间,是文武官员朝见侯旨的地方。再往里走是五大殿,即中和殿、保和殿、太和殿、东西两边有文华殿、武英殿,东有东华门,西有西华门,们东北方有养鱼池、看花楼,西北方有台榭煤山。整个皇城楼台殿阁,勾心斗角,气派非凡,可见这位帝王的奢侈靡费。台怀这一行宫,成为乾隆王朝的一个缩影,它很值得后人深思。

      菩萨顶的跳布扎,堪说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的一枝奇葩。这一舞蹈源于西藏“郎达尔玛”恶王的一个情节。“郎达尔玛”杀死哥哥篡位,肆意毁灭佛法,僧人“拉隆巴勒多尔吉”利用他嗜舞之癖,献“黑衣舞”将其杀死,遂使佛法大兴。此舞蹈后来就成了喇嘛庙特有的佛事活动。再后来,就演化为纪念释迦摩尼降服“邪道”,保护众生平安的佛事活动了,菩萨顶的“跳鬼”,则又赋予了驱邪、祈求吉祥的新内容。在高亢、浑厚、神秘的佛乐伴奏下,喇嘛们头戴各种鬼怪面具,身穿各种奇异服装,依次翩翩起舞,其动作粗狂奇特,舞步跌宕有致,整容庞大热烈,表演者前呼后拥,要从菩萨顶出发,经过普寿寺、营房街、十方堂、罗睺寺、显通寺等地,再回到菩萨顶,艳彩奇装的佛事队伍,相伴着浩荡的佛乐,成为佛事文化中的一道特色风景。

      

      菩萨顶的黄教庙堂音乐,也是该寺的一大特色。比之于南山寺等处绵邈幽雅的青庙音乐,菩萨顶的黄庙音乐以高亢明朗而见长,乐器以管为主,笙笛协奏,配以唢呐、法铃、鼓、锣并黄庙中特有的大螺号、牛角号等,其乐韵亮丽而宏远,是诵经、佛事活动比不可少的一项内容,堪为民族文化中的有一瑰宝。

     菩萨顶超规格的皇家建筑风格、历代帝王的厚爱赏赐、高僧大德的懿行弘扬,是之成为了五台山寺庙当中崇高的地位,荟萃的文物,更是蒙满汉藏民族团结的典范,当然对清朝皇帝来说只是怀柔蒙满汉藏的前沿基地。。。。。。。

相关阅读
什么是五台山大朝台?五座台顶门票哪里订?

什么是五台山大朝台?五座台顶门票哪里订?

五座台顶车票怎么定?,什么是大朝台,汽车大朝台需要多长时间?大朝台的功德利益,五台山大朝台车票预定电话

五台山属于仙家宫殿的梵仙山灵应寺

五台山属于仙家宫殿的梵仙山灵应寺

五台山梵仙山主要求什么?五台山求姻缘最灵的寺庙是哪座?五台山拜仙家注意什么,有什么忌讳?求偏财求姻缘到梵仙山

五台山五爷是谁?为什么这么神灵显赫?

五台山五爷是谁?为什么这么神灵显赫?

五台山五爷是谁?五爷庙怎么许愿?为什么人们都去五爷庙许愿?敬五爷的愿戏在哪请?

佛母洞,五台山神奇所在,你来重生过了么?

佛母洞,五台山神奇所在,你来重生过了么?

五台山佛母洞介绍,佛母洞导游词,五台山佛母洞开放了么?进佛母洞转生的方法?怎么联系进佛母洞?

咨询内容

姓名: 电话:

看不清

他们说...

共1页 总共0条信息 首页上一页 1 下一页末页
在线客服
在线客服
400-850-6009
400-850-6009
客服电话:
0350-6543333
13803449234
app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